太行山坳的晨雾还未散尽,河北井凝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混凝土搅拌站与沥青搅拌站已经齐齐轰鸣。为保障石太高速改扩建项目五一施工冲刺,所有生产人员在这两座钢铁堡垒间挥洒汗水,用机械的铿锵节奏谱写劳动者的赞歌。
双站协奏的攻坚时辰
混凝土搅拌站站长屈忍抹了把脸上的水泥灰,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今晚已经出了600方,夜间还要给桥墩补方。他身后,五辆罐车正排队等待装料,传送带上的骨料如同金色瀑布倾泻而下。隔壁的沥青站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站长屈云飞在40度的拌合楼里穿梭,安全帽檐滴落的汗珠在钢板上瞬间蒸发。沥青温度必须精准控制在185度正负5度,他举起红外测温仪,看着数据曲线,比心电图还稳当。
钢铁巨兽的健康守护者
在繁忙的生产线上,沥青站操作手张振兴手持测温仪,在管道上仔细扫描,每一个数字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导热油温度191℃,齿轮箱振动值0.08毫米”。他戏称自己的记录本是“钢铁巨兽的体检报告”,每一次记录都是对设备健康的守护。
混凝土站机修师傅刘建芳则全副武装进行着“预防性体检”。他们自制的听诊器贴在电机外壳上,像老中医号脉般捕捉设备的细微震颤。刘师傅经验丰富,他边听边翻开设备档案,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台机器上千个零部件的保养周期。一旦发现轴承声音发闷,他会立即安排加注高温润滑脂,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电工刘国峰的巡查路线则布满了“隐藏关卡”。夜间十点,他打着手电钻进电缆沟,手指轻触桥架,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温度是否异常。他的巡查表里记录着配电柜湿度、三相电流平衡度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用红蓝笔交替记录,编织成一张精密的安全防护网。
两台搅拌站仍在持续轰鸣。东方的天际线上,第一缕晨光穿透太行山脊,正洒在刚摊铺的沥青路面上,将黝黑的路面镀成流淌的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