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踩在东光的田埂上,鞋底沾着松软的土,指尖碰过的玉米穗子沉得发坠——苞叶裹得紧实,剥开时能看见玉米粒挨得密密匝匝,泛着瓷实的金黄,凑近些还能闻到阳光晒透的粮香。旁边的大豆棵子比膝盖高,豆荚撑得鼓鼓的,轻轻一碰就有“沙沙”的响动,那是果实饱满才有的声息。
听人说这片地“种着费劲”,如今亲眼见着作物的模样,才真切感受到土地的变化。不是靠什么花哨的说法,就是看着玉米秆更壮实,豆荚更沉甸甸,连田埂边的杂草都少了些——想来是土地的肥力、灌溉的方便程度,都悄悄跟上了。这些作物不会说谎,长得好、结得实,就是土地“状态变好”最直接的证明。
站在田埂上望着连片的庄稼,忍不住想往后的光景。等这季玉米收完,下一季种小麦时,这片经过整治的土地,该能更好地保水保肥吧?说不定小麦的穗子也能这么饱满,亩产再往上提一提。长远看,要是能一直维持这样的土地状态,让每一季作物都能顺着节气好好生长,产能就不是一时的提升,而是稳稳当当的增长。
毕竟我们做土地项目的,终究是盼着土地能“出力”,能结出更多好粮。眼前这满田的丰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盼着下一季、再下一季,这片土地上的作物能一直这么精神,粮食产量能跟着一年年稳中有升,让土地的潜力慢慢释放出来,这才是最实在的期待。